
網絡安全是一個瞬息萬變的領域,因為黑客和安全供應商都在競爭要比對方更聰明。新的威脅與創新的對抗方式不斷出現。在這篇概述中,我們將探討網絡安全的最新趨勢。
1.遙距工作的網絡安全風險
Covid-19 疫情迫使大多數機構將員工隊伍轉為遙距工作模式,而且通常轉換得相當迅速。很多調查顯示,在疫情結束後,仍有很高比例的員工會繼續以遙距方式工作。
在家工作會帶來新的網絡安全風險,也是最受關注的網絡安全新趨勢之一。家居辦公室的保護通常不如集中模式的辦公室,因為集中模式辦公室通常有更安全的防火牆、路由器,以及由 IT 安全團隊執行的存取管理。在急於維持運作的情況下,傳統的安全審查可能不如往常嚴謹,而網絡罪犯也會調整策略來利用這個情況。
很多員工使用個人設備進行雙重驗證,而且他們很可能擁有即時通訊用戶端 (例如 Microsoft Teams 和 Zoom) 的流動應用程式版本。這些個人與職業生活之間的模糊界限,增加了敏感資訊落入歹徒手中的風險。
因此,一個重要的網絡安全趨勢是機構為保護分散工作模式的員工的安全而面對各種挑戰。這意味著找出並減少新的安全漏洞、改善系統、實施安全控制,以及確保適當的監控和記錄。閱讀我們詳細的在家工作安全指南,以獲得更多資訊和建議。
2.不斷演變的物聯網(IoT)
不斷擴展的物聯網(IoT)為網絡犯罪創造了更多機會。物聯網指的是電腦、電話和伺服器以外的實體設備,這些設備可連線到互聯網和分享資料。物聯網設備的例子包括可穿戴健身追蹤器、智能雪櫃、智能手錶以及 Amazon Echo 和 Google Home 等語音助理。預計到 2026 年,全球已安裝的 IoT 設備將達 640 億部。遙距工作的趨勢有助於推動這一增長。
大量新增設備改變了有時所謂的網絡攻擊面的動態與規模,也就是惡意行為者的潛在入侵點數量。與手提電腦和智能手機相比,大多數 IoT 設備的處理和儲存能力較低。這種情況將會增加使用防火牆、防毒軟件和其他安全應用程式來保護它們的難度。因此,在討論網絡攻擊趨勢時,針對 IoT 的攻擊將是議題之一。你可以在此閱讀更多關於 IoT 安全威脅的資訊。
3.勒索軟件的興起
勒索軟件並非新的威脅,它已存在大約二十年,但其威脅卻越來越大。據估計,目前有超過 120 種獨立的勒索軟件系列,而且黑客已經非常擅長隱藏惡意程式碼。勒索軟件是黑客獲得經濟報酬的一種相對容易的方式,這也是其興起的部分原因。另一個因素是 Covid-19 疫情。很多機構已加速數碼化,加上遙距工作都為勒索軟件創造了新的目標。攻擊的數量和要求的規模都因此而增加。
勒索攻擊涉及犯罪分子盜取公司資料,然後將資料加密,使其無法存取。之後,網絡罪犯會勒索相關機構,威脅除非支付贖金,否則就會洩露該機構的私人資料。由於敏感資料岌岌可危,加上支付贖金所帶來的經濟影響,這種網絡威脅的負擔相當沉重。
勒索軟件在 2020 年創造了歷史,造成第一宗與網絡攻擊有關的死亡報告。在這次事件中,德國一家醫院的系統被封鎖,無法治療病人。一名需要緊急護理的婦人被送往 20 英哩外的鄰近醫院,但最終未能生還。
勒索軟件攻擊者透過機器學習和暗網上更多的協調分享,其網絡釣魚攻擊正變得越來越複雜。黑客通常要求以難以追蹤的加密貨幣支付贖金。我們可以預期短期內會有更多的勒索軟件攻擊發生在缺乏網絡安全的機構上。
你可以在此處閱讀 2020 年最重大的勒索軟件攻擊,並在此處閱讀不同類型的勒索軟件。
4.雲端服務和雲端安全威脅的增加
雲端漏洞仍是最大的網絡安全行業趨勢之一。同樣地,在新冠疫情之後,遙距工作的快速廣泛採用,也大幅增加了雲端服務和基礎架構的必要性,對機構的安全造成影響。
雲端服務提供多個好處 -- 可擴充、具有效率和有助節省成本。但它們也是攻擊者的主要目標。配置錯誤的雲端設定是造成資料外洩和未經授權存取、不安全介面和帳號劫持的重要原因。資料外洩的平均成本為 386 萬美元,因此機構必須採取措施將雲端威脅降至最低。
除了資料外洩之外,機構所面對的網絡安全趨勢和雲端安全挑戰包括:
- 確保符合不同司法管轄區的法規
- 提供足夠的 IT 專業知識以處理雲端運算的需求
- 雲端遷移問題
- 處理攻擊者更多的潛在入侵點
- 未經授權的遙距存取、弱密碼、不安全的網絡以及個人設備的濫用所造成的內部威脅(有些是意外,有些是故意)
5.社交工程攻擊變得更聰明
網絡釣魚等社交工程攻擊並不是新的威脅,但在遙距工作人員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已變得越來越麻煩。攻擊者會針對從家中連線至僱主網絡的個人,因為他們更容易成為攻擊目標。除了針對員工的傳統網絡釣魚攻擊外,針對機構高層領導的捕鯨式攻擊也有增加的趨勢。
由於 WhatsApp、Slack、Skype、Signal、微信等即時通訊應用程式的普及,SMS 網絡釣魚(有時也稱為「smishing」)也越來越受矚目。攻擊者利用這些平台試圖誘騙使用者下載惡意軟件到他們的手機。
另一種變種是語音網絡釣魚(也稱為「vishing」),在 2020 年的 Twitter 黑客攻擊案中嶄露頭角。冒充 IT 人員的黑客致電客戶服務代表,誘騙他們提供重要內部工具的存取權。語音網絡釣魚已被用來攻擊很多公司,包括金融機構和大型企業。
此外還有 SIM 交換攻擊(SIM jacking),即詐騙者聯絡某位客戶的流動營運商的職員,並說服他們的 SIM 卡已被黑客入侵。這樣就必須將電話號碼轉移到另一張卡上。如果詐騙成功,網絡罪犯就能存取目標手機的數碼內容。
各機構正加強對網絡釣魚的防護,但罪犯總是在尋找新的方法來保持領先優勢。這包括依據受害者的位置以不同的方式針對他們的複雜網絡釣魚工具套件。
6.將資料私隱視為一種紀律
其中一個主要的資料安全趨勢是資料私隱本身成為一種紀律。眾多備受矚目的網絡攻擊已導致數以百萬計的個人身份識別資訊記錄(PII)曝光。再加上全球各地推出更嚴格的資料法規,例如歐盟的 GDPR,這意味著資料私隱日益受到重視。
不遵守法規和消費者期望的機構,將會面對罰款、不利宣傳和失去消費者信任的風險。機構的各方面幾乎都會受到資料私隱的影響。因此,機構越來越重視招聘資料私隱總監,並確保會推行根據職務的存取控制、多因素驗證、對傳輸和靜態資料加密、網絡分割,以及進行外部評估來找出需要改善的地方。
7.不斷改善的多因素驗證。
多因素驗證(MFA)被視為驗證的黃金標準。但是,惡意行為者正在尋找繞過它的新方法 -- 特別是透過短訊或電話進行的驗證。因此,Microsoft 在 2020 年建議使用者停止使用透過電話的多因素驗證,轉而建議使用透過應用程式的驗證器和安全金鑰。
短訊雖然有一些內置的安全防護,但傳送的訊息(包括用於驗證的訊息)並未加密。這意味著惡意行為者可以執行自動的中間人攻擊來獲得純文字形式的一次性密碼。這對網上理財等活動構成漏洞,因為這些活動通常是透過短訊進行驗證。我們會越來越多看到銀行和其他機構轉向使用 Google Authenticator、Authy 等透過應用程式的多因素驗證來解決這個問題。
8.人工智能(AI)的持續崛起
大量的網絡安全威脅是人類無法單獨處理的。因此,企業越來越轉向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來磨練其安全基礎設施。這樣做可以節省成本:在 2020 年,遭受資料外洩但已全面部署 AI 技術的機構平均可節省 358 萬美元。
AI 在建立自動化安全系統、自然語言處理、人臉偵測和自動威脅偵測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AI 也使得以更快速度分析大量風險資料變成可能。這對於需要處理大量資料的大型公司,以及安全團隊資源可能不足的中小型公司都很有利。
雖然 AI 為企業帶來了更強大的威脅偵測能力,但不法分子也利用這種技術,使用資料中毒和模型竊取技術來將他們的攻擊變得自動化。
AI 的實際應用仍在發展中 -- 我們預期由 AI 和機器學習驅動的安全工具將繼續在複雜性和能力方面增長。
10.流動網絡安全成為最前和核心的挑戰
遙距工作的趨勢也加速了流動技術的增長。對於遙距工作的員工來說,使用公共 Wi-Fi 網絡和遙距協作工具,在平板電腦和手機等一系列流動裝置之間切換是很正常的事。因而,流動威脅也會持續增長與演變。5G 技術的持續推出也產生了潛在的安全漏洞,當發現漏洞時,就需要修補。
流動威脅包括:
- 專門設計用來監視加密即時通訊應用程式的間諜軟件。
- 犯罪分子利用 Android 設備內的重要安全漏洞。
- 具備各種可能應用情境的流動惡意軟件,從分散式阻斷服務(DDoS)攻擊到短訊垃圾訉息郵件和資料竊取。
流動網絡安全是一個涵蓋其他元素的廣泛話題,例如後端/雲端安全、網絡安全,以及由越來越多聯網物件(即物聯網)組成的網絡,例如可穿戴裝置和車用裝置。在不安全的環境中,並沒有單一的方法可以保護應用程式 -- 反而要確保有額外一層的保護,才能提高整體的安全水平。安全專家將流動軟件安全與硬件安全解決方案結合來加強敏感資料的儲存。
在這個加速數碼轉型的時代,網絡罪犯不斷尋找新的方式來鎖定目標並對個人和機構造成傷害,而已這意味著網絡安全問題將會持續演變。使用高質素的防毒軟件解決方案,例如 Kaspersky Premium解決方案,將可協助你在面對最新的網絡威脅趨勢時保持安全。
推薦產品: